肌肉、猛男、沖撞、彪悍……說起橄欖球,想必這些詞語會立刻浮現在人們的腦海里。而2009年,一部根據著名美國橄欖球員邁克爾·奧赫真實經歷改編的電影《弱點》,更是用火爆的場面和勵志的情節,將橄欖球運動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其實,在我們山城重慶也有這樣一群“鐵血漢子”。重慶小伙夏嘉良和成杰在3年前創立了重慶首支橄欖球隊,終于將這項歐美極為普及在中國卻鮮為人知的運動帶到了大家面前。那么,橄欖球的魅力究竟何在?成杰輕描淡寫甩出一句:“我們不否認這個項目的暴力,但傷痕,是男子漢的徽章!”
建隊篇
半路出家
重慶崽兒的橄欖球情結
2004年,21歲的重慶崽兒夏嘉良考入了他夢寐以求的沈陽體育學院,本想循規蹈矩地畢業回渝當體育教師,卻意外被教練選中,成為了一名職業橄欖球運動員。“當時在電視上看到國外的橄欖球比賽,覺得這是一項很男人的運動。”進入了遼寧首家職業俱樂部后,夏嘉良也打破了對橄欖球簡單的看法,“橄欖球固然是強者的運動,但它更講究團隊凝聚力,場上的每名隊員都要想方設法為隊友創造機會。”通過多年的橄欖球訓練,夏嘉良成為了一名職業運動員,他說:“橄欖球可謂改變了我一生。”
同樣是2004年,懷揣足球夢的成杰,帶著他的球鞋和夢想,踏上了去北京打職業比賽的追夢之旅。跟眾多“北漂”一樣,成杰在餐廳打過工,蟻居在地下室,成杰體會到了現實與夢想之間的差距,然而尋夢的寂寞和生活的困境,讓這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不堪重負,患上了抑郁癥。所幸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成杰接觸到了英式橄欖球,“橄欖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即使前面站著與你體型嚴重不對稱的彪形大漢,也要勇往直前,這又如同生活中要經歷的考驗。”接觸橄欖球后,成杰不僅交到了朋友,性格也變得有了活力。
攜手建隊
不太了解學生們不敢玩
2007年,夏嘉良從職業橄欖球隊退役,回到重慶當了一名健身教練,雖然工作辛苦,但是他依然放不下橄欖球運動,無論上班下班,橄欖球總是形影不離伴他左右。一次,夏嘉良看到輕軌上難得人少,索性拿出橄欖球自顧自地玩起來,這卻意外吸引了成杰的目光。原來,成杰也奉父母之命回渝找工作,橄欖球也讓兩位從異鄉歸來的小伙,成為了無所不談的好朋友。
從認識的第一天起,夏嘉良和成杰就琢磨著組建一支本土橄欖球隊。兩人商量后,成杰找來在重慶交通大學擔任外教的美國人馬特,不但暫時解決了場地問題,三人還一起做傳單,貼海報,做網站,一心想把這項在重慶默默無聞的運動普及開來。“由于對這個項目不了解,很多學生都害怕來參加,其實,在做好保護工作的情況下,橄欖球并沒有大家想的這么暴力。”此后,三人走遍了市內的所有大學和公共體育場,加入的人卻寥寥無幾。
不過,事情在馬特的帶動下,有了轉機。利用外國朋友的圈子,馬特邀請了不少在重慶工作的外國人,他們中既有年輕的留學生、外教,也有駐重慶使館的工作人員,大家聚在一起看球、打球,其樂融融。大家還給這支隊伍取了一個響亮的隊名“征服者”。
絕對挑戰
門牙飛兩顆額頭縫14針
隊伍壯大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英式橄欖球雖然不需要購買昂貴的裝備,但缺乏基本的護具保護,在激烈對抗中很容易受傷。成杰指著自己兩顆門牙談道,“看,這是假的,額頭上一左一右分別縫了7針。”由于經常受傷,隊伍成立不久,很多重慶人選擇了離開,“他們中大多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受傷的幾率要高一些,而且家人不理解,也給這項運動的普及帶來阻力。”在成杰看來,橄欖球的魅力正是在于無謂傷痛的勇氣。
不但人員流失是個問題,場地和對手也都讓成杰和夏嘉良傷透腦筋,為了找對手,“征服者們”自費赴全國各地打比賽,廈門、上海、深圳全國大部分城市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在重慶打比賽,橄欖球就像一個外來品,總是被排擠。“普通足球場達不到英式橄欖球的標準,而且這些場地往往會留給踢足球的人。”夏嘉良說,有次管理員還因損害草皮為由,把他們趕出了球場。每當談到這段經歷,他都頗為心酸,這也使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橄欖球運動在重慶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