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香港匯豐銀行慈善基金的秘書長黃彬平生第一次來到湖北省境內的洪湖。之前由于對“洪湖水,浪打浪”這首歌耳濡目染,黃彬一直期待看到碧波蕩漾、小舟泛湖的美景。
但是她失望了。乘坐小漁船駛入湖面時,映入黃彬眼簾的不是蕩漾的湖水,而是1500多萬根竹竿,這些竹竿像一道道墻,把湖面分割成一個個微型的魚塘,漁民們在此靠養魚為生。“在其間行船就像在闖迷魂陣”,黃彬說。盡管當時她還是生態環保的門外漢,但也馬上意識到,這些竹竿正在“破壞洪湖的生態”。
她的看法沒有錯。作為中國七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湖,自1950年代開始就幾經“浩劫”——閘口等水利設施的修建切斷了洪湖和長江的聯系,周圍居民大肆圍墾湖區四周的淺灘,致使水域面積在20年間從110萬畝驟然縮至53萬畝。濕地植被也遭到了無情破壞,候鳥水禽和野生魚類慘遭濫捕濫殺。到了1990年代,掀起的圍欄網養殖熱潮,更使得湖面布滿了竹竿和圍網,導致生態惡化,水質下降,水草枯竭。
更可怕的事情還在后面:長江中下游地區有很多洪湖這樣與長江天然相連的湖泊,它們就像是長江的腎,夏季水豐時候吸收和滯納洪水,枯水期湖水回流入長江干流——這個吐納過程還起到了凈化水的作用。但是,這種自然的循環卻已被長江上大大小小的閘口阻隔,造成多個類似的“洪湖”。這使得湖水水體自凈能力下降、江湖間水生生物交流中斷,湖區魚類、水生植物、鳥類及底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明顯減少,許多物種甚至絕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甚至在去年宣布將長江和珠江入海口列入“死亡區”,因為那里的水無法為魚類生存提供充足的氧氣。尤其是曾被譽為“長江女神”的白鰭豚,也被西方科學家懷疑已經滅絕。
“河湖連通以及濕地淡水生態系統的恢復為解救長江環境危機的當務之急”,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項目實施總監朱春全對《環球企業家》說。
所幸的是,WWF和匯豐銀行于2005年攜手啟動的“WWF-匯豐銀行投資大自然”的五年項目規劃,目的就是要恢復和重建江、湖聯系,修復長江中游江湖復合生態系統,洪湖是其中的示范點之一。
在這期項目中,匯豐不僅僅是投資者,它還和WWF一道,組織當地社區、非政府組織、學校、政府、自然保護專家以及自己的員工們積極參與。包括黃彬自己,到訪項目的示范點的次數就不下十余次,而且,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會和WWF的專家們一起討論項目進展,評估項目成果,或進行調整。
2006年4月,匯豐控股有限公司亞太區主席的鄭海泉、匯豐中國業務總裁翁富澤(RichardYorke)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高層們還專程來到洪湖,參加投放魚苗和植草活動。據稱,當鄭看到鳥飛魚躍和日漸清澈的湖面,心情輕松的他還坐在漁船上哼起了“洪湖水浪打浪”。
到現在,該項目結束的時候,三個示范點——湖北省的洪湖、天鵝洲、漲渡湖——隔斷河湖之間的水閘已被陸續打開。安徽安慶白蕩湖也在項目支持下打開水閘,實現了四湖與長江的季節性水文與生態聯系。由于引入了可持續替代生計的發展,項目示范區的居民年收入提高了20%。國家和地方政府看到了項目的成效,承諾于2004-2006年間投入9億美元用于長江的濕地保。
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匯豐一直在環保方面扮演了先鋒的角色,比如它是第一個實現“碳中和”(把經營環境業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抵消到零)的銀行,也是最早簽署了“赤道原則”(2003年6月4日,七個國家的10個主要銀行宣布實行“赤道原則”,即由這些銀行制定的、旨在管理與發展項目融資有關的社會和環境問題的一套自愿性原則)的銀行。它對于林業、淡水、化工等項目非常慎重,貸款前會實現評估他們是否對環境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在中國,曾讓黃彬發愁的是,匯豐在環保領域同樣有太多事情可做——如果只是去保護某一種物種或者某一個區域,說到底很難評估最終的整體效果。但如果在生態系統最為豐富的長江流域去保護環境、恢復濕地,則在這個環境體系中存在的很多生物都能受益。
這一理念正好和WWF恢復長江濕地生態功能的努力不謀而合。27年前WWF應中國政府邀請來到中國,1998年長江洪水之后,WWF開始了長江流域濕地和淡水的保護及恢復項目。更有淵源的是,匯豐銀行從1998年起就贊助WWF(香港)組織內地自然保護區和林業管理人員赴港參加濕地管理培訓課程。迄今已有2000余名內地官員在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基地接受了國際先進濕地管理理念和技術的培訓。此外,匯豐的環境顧問弗朗西斯餰利文(FrancisSullivan)實際來自WWF。